成本费用变化动因的分析
如果分析人员对成本费用变化动因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忽视对动因的复杂性的认识探求,往往就得出不符实际的分析结论。出现这样认识上的误区存在多种原因,也有多个层面的不同表现形式。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原因:
(1) 成本动因因为成本制度设计的问题被掩盖。有些体现管理效率的费用信息,由于成本制度设计的原因被过于简单地反映在汇总成本信息中,使得真正反映动因的信息获取存在一定困难。目前有条件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的企业毕竟还不多。例如,对制造费用的分配,还是在选择生产工时等简单标准分配给不同产品,这种分配并没能把发生的费用和某种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体现出来。所以,仅仅从某种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发生的增减变化来看地,就无法真正发现企业成本管理中的成绩和问题。当企业产品成本构成中的制造费用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这种成本信息就无法向分析人员提供真正的成本动因。当然,要想重新设计和改进成本会计制度存在很大阻力。例如,制度改革所带来的成本,组织变化带来的问题等,所以要想完全避免这种成本信息无法反映成本动因的问题是不现实的。这种制度带来的问题,使得分析人员缺乏必要的准确信息,只能被动地通过更为间接的办法解决,其能否发现关键原因就成为大问题。
(2) 缺乏对成功经验的准确评价。在分析人员做出结论时往往更多地关注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忽视取得成绩的因素分析,也就容易通过空泛的诸如由于工作努力等说法抹杀了管理者的真正成绩。实际上成本分析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找问题,发现问题固然重要,但是通过新旧数据的比较能够找出企业通过改善管理,通过运用何种方式方法,在工作中取得哪些进步,同样十分重要。这样不但可以不断摸索出适合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而且也是对前一个期间分析成果的总结和运用,否则上一个期间的分析有什么意义呢?分析工作不能割裂进行,而应当连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逐步改善。可惜有相当多的分析人员误认为发现问题的重要性要大于取得成绩原因的分析,他们认为,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造成损失。但是他们忘了,如果不善于总结经验,往往问题会重复发生,犹如按倒葫芦瓢又起,新旧问题错综复杂,就会乱做一团麻。
(3) 缺乏取得成功和遭遇失败条件的分析。分析人员常犯的另一个错误是对得失看得过于绝对,成本上升了就立即判断是成本管理出了问题,成本费用有所下降则立即认为是由于加强管理带来的结果。实际上问题要远比想象的复杂,对取得成功或面临失败的原因就不能简单下结论。很多问题的发生可能有特殊条件作为诱因,此时前后期或不同企业条件不同结果并不可比,而很多分析人员的分析不考虑这个因素,盲目对比,做出武断的结论就不足为奇了。
(4) 忽视了对关键动因和特殊动因的分析。在成本分析时,我们不能要求分析人员逐一分析每一项目的每个数据,因为这样效率太低,但是找出关键动因和特殊动因,给予特别细致的分析和关注,应该是一个基本要求。然而有些分析人员习惯于先笼统地把所有成本分析数据堆砌在一起,再找一个简单理由概括说明其原因,这样分析结论当然下得很快,很富于效率,可对于某些关键动因和特殊动因,却很有可能被忽略过去,这样的分析结论本身无法达到改善成本管理的根本目标。所以,缺乏对关键问题、关键数据和关键动因分析的成本分析,是残缺不全的分析。
(5) 将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混为一谈。在成本分析中,对于错综复杂的动因如果缺乏一个基本的分类,就无法做出更有效率的分析。有经验的分析人员往往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分析辨别出哪些是新动因,哪些是可以改善的动因,不会被假象所迷惑。而有些分析人员却分不清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把客观条件的变化误当作企业自己努力的结果,或者相反,这样在打板子时,就有可能发生打错屁股的情况。
(6) 成本分析的复杂性使得成本分析需要更多的资料和条件,分析人员在分析时也更容易找错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偷懒的分析人员不考虑分析的本质意义,企业做简单的分析而蒙混过关,结果往往使得分析不如不分析,或者分析等于没分析。
我们认为,对于上述问题,一定要区别分类对待,对于有条件改革成本管理制度的企业,一定要充分认识动因的复杂性,把成本动因分析和成本管理模式改进结合起来,通过设计更为合理的成本核算制度,为有效分析成本动因提供更为直接的成本信息。对于成本制度相对比较落后的企业,则要避免简单地运用成本信息资料和数据武断地下结论,而要通过更深刻调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信息,对影响企业成本变化的可能原因要重点分析,对于关键因素更要做细致调查。